精準扶貧,三湘壯一包養app歌——湖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815dc606a048.37511572.

精準扶貧,三湘壯歌 ——湖南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
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志林 奉永成 周月桂 鄧晶琎 黃婷婷

中國的脫貧攻堅戰,堪稱“中國奇跡”,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壯包養網推薦舉。

精準扶貧的偉大方略,就是始自湖南湘西的一個小山村。如同40多年前,從安徽小崗村發源的那場偉大的農村改革,都是從小村出發,是多么驚人地相似!

2013年11月3日,習近平總書記跨越崇山峻嶺,來到十八洞村考察,提出“精準扶貧”重要論述。

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,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,扛牢政治責任。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,在三湘大地全面展開。

回望這場彪炳史冊的戰斗,既驚心動魄又蕩氣回腸;既有壯志豪情又有奉獻犧牲。

到2020年底,湖南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、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、767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;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1945元;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消除。

數字無言,數字最有力。數字的背后,是全省黨員干部群眾久久為功、玉汝于成的拼搏奮戰,是貧困群眾告別貧窮、走向小康的幸福笑臉。

——題記

一、從十八洞出發,脫貧攻堅進入“精準扶貧”新時代

■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類指導、精準扶貧。

——習近平

“我家的蜜蜂,我認識,它也認識我。”

2月22日,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先蘭,在朋友圈發了一個蜜蜂群在黃花中飛舞的視頻,火爆了。

這個小時候失去雙親、曾是全村出了名的懶小伙,如今是養蜂致富帶頭人。他告訴記者,當年的貧困村,春天來了,好日子來了。

“苗家住在高山坡,坡上芭茅石頭多。山高溝深路難走,有女莫嫁梨子寨。”這曾是十八洞村千年苗寨的真實寫照。

苗寨的面貌,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之后,發生了歷史性巨變。

施金通是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。2月20日上午,正在村里臘肉廠忙活的他告訴記者,對他和村里人來說,做夢也沒有想到,總書記會來到他們中間。

人們更不會想到,就是從十八洞出發,中國脫貧攻堅的航船,從此進入了“精準扶貧”包養網心得新時代!

“總書記考察村里時,我負責介紹村里和每戶人家的情況。”施金通說,當時村里包養留言板40包養女人歲以上的,沒有幾個人會說普通話,年輕人都出去了。

“我們沒有任何準備,甚至青石板路上還有老牛在溜達。”施金通介紹,總書記健步走下車,順著窄窄的石板路一路走來。看望了被他稱作“大姐”的石拔專,與她攀談;走到施成富家門前,看到夫包養網VIP妻倆正站在門口,總書記深情地一手牽著一個,往他們家里走,看房間、揭谷倉、問收入。

在施成富家前坪,習近平總書記與鄉親們圍坐在一起,探討脫貧出路。鄉親們毫無拘束地打開了話匣子,拉家常、道實情。

這塊小小的地坪,成為中國精準扶貧的啟航地,更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地標!

回憶起當時與總書記在這塊地坪上座談的場景,十八洞的鄉親們至今仍心情激動。總書記表示,他這次到湘西來,是看望鄉親們,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,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,感到責任重大。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光棍漢,娶不上媳婦。總書記說,大家加油干,等日子好過了,媳婦自然會娶進來。

聽著總書記加油鼓勁的話,村里人都笑了。脫貧致富的希望,在每個人心中燃起。

“要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類指導、精準扶貧。要把種什么、養什么、從哪里增收想明白,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。要根據群眾意愿和基層實際,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開發經驗和模式。”總書記的一番話,說到鄉親們的心里,刻在他們的腦海中。

談到十八洞村,總書記特意甜心寶貝包養網囑托“不栽盆景,不搭風景”“不能搞特殊化包養甜心網,但不能沒有變化”,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,還要探索“可復制、可推廣”的脫貧經驗。

精準扶貧,風起十八洞,迅速吹遍三湘四水。

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,座座隆起的高山,仿佛貧窮沉重的影子。

東有羅霄山,西連武陵山,地處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南,有51個貧困縣。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是2013年全國最窮的33個市州之一。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,7個在湘西州,是貧中之貧、困中之困。

貧困有多深,脫貧攻堅的責任就有多重!

首倡之地,勇擔首倡之責,更有首倡之為。省委、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、第一民生工程,帶領全省人民,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的探索與實踐。

落后苗寨在“精準扶貧”理念指引下,率先向千年貧困發起攻堅。

村里產業風生水起,年輕人紛紛“飛”回村莊,養蜂、開店、刺繡、辦農家樂、直播帶貨,十八洞村脫貧出列。2020年,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69元,村集體收入達到200萬元。

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,走出武陵山區、走向大江南北,引發國際關注。2018年夏天,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本揚·沃拉吉,專門趕到村里,實地探尋“精準扶貧”的經驗。

二、使命在肩,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

■拿出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氣概,鼓起“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勁頭,攻堅克難,乘勢前進。

——習近平

今年2月10日,農歷大年二十九。按土家族習俗準備“趕年”的鄧壽虎,遇到一位特別的客人。鄧壽虎是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雙星村建檔立卡脫貧戶,客人是湖南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達哲。他包養鼓勵鄧壽虎,新的一年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。

剛剛脫貧的鄧壽虎,是湖南767萬脫貧人口中的一員。

脫貧致富是中國人千百年的夢想。湖南地處內陸,是集民族地區、革命老區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于一體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,貧困面較廣、貧困程度深,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。

歷屆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,向貧困發起過多輪攻堅。經歷了“湘西大開發”“八七扶貧攻堅”“農村扶貧開發”后,貧困人口大幅減少,貧困地區面貌得到明包養顯改善。

扶貧成效很大,但貧困從未走遠,更有“堡壘”阻擋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,人們擺脫貧困的愿望,又是那么強烈而急迫。

湖南省委、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,扛牢“精準扶貧”首倡地政治責任,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,下定決心,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。

省委副書記、省長毛偉明一到湖南履新,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展調研,叮囑大家壯大集體經濟,帶動貧困群眾共同富裕。

從湘東到湘西,從湘南到湘北,省委書記、省長以身作則、率先包養情婦垂范,踏遍貧困縣的山山水水,帶頭開展“三走訪、三簽字”活動。匆匆腳步,丈量著從貧困到小康的進程,也澎湃著黨心民心的同頻脈動。

一級做給一級看,一級帶著一級干。省市縣鄉村五級層層簽訂責任狀,壓實責任;明確省委是“總前委”、市委書記是“縱隊司令”、縣委書記是“一線總指揮”、鄉鎮黨委書記是“主攻隊長”、村支部書記是“尖刀排長”。“五級書記”打頭陣,全力扛起脫貧攻堅重任。

脫貧攻堅,“精準”是最鮮明的特色、最顯著的特點。

精準扶貧,必先精準識貧。

十八洞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原隊長龍秀林回憶,2014年初,十八洞村召開村民大會精準識別貧困戶,這在當時還是頭一遭。

“全村都窮,評誰不評誰有什么標準?”村民大會上,大家意見不統一。

“我家里有一臺二手微型車,大家不要評我。”村民龍太金主動站起來“讓貧”。受龍太金“讓貧”啟發,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“九不評”“七步法”精準識別模式。

家里有拿工資的不評、在城里買了商品房的不評、在村里修了3層以上樓房的不評……通過戶主申請、群眾投票識別、三級會審、公告公示、鄉鎮審核、縣級審批、入戶登記等七步,十八洞村精準識別出貧困人口542人,村民全都服氣。

貧困數據,精準到戶、到人,這在中國千百年來歷史上從未有過!

脫貧攻堅路上一個也不能少,成敗系于“精準”。

湖南出臺《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細則》,按照“六個精準”(扶持對象精準、項目安排精準、資金使用精準、措施到戶精準、因村派人精準、脫貧成效精準)要求,下足“繡花”功夫,改變以往“撒胡椒面”式的扶貧開發模式,著重解決扶持誰、誰來扶、怎么扶、如何退問題。

軍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扶貧投入連年遞增,全省財政對專項扶貧資金優先安排,政策優先保障。8年來,中央和省財政專項扶貧投入總量超500億元。大力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,加快推進金融扶貧,為脫貧攻堅源源不斷提供“糧草軍需”。

任何一場硬仗都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。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。在脫貧攻堅中,湖南構建立體作戰包養模式,為打贏這場硬仗提供保障。

湖南出臺《市州、縣市區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辦法》,壓緊壓實責任,每年約談脫貧攻堅考核排名靠后的縣(市區)黨政主要負責同志。2018、2019年,湖南因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綜合評價為好,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。

加強對扶貧領域“微腐敗”監管。全省紀委監委系統派出萬名紀檢干部深入基層。探索出“互聯網+監督”模式,努力提高群眾滿意度。

消滅“貧困”,削去的只是兩個字,搬走的卻是老百姓心頭上的一座座山。脫貧攻堅“工程”宏大復雜,但惟其艱難,才更顯勇毅;惟其篤行,才彌足珍貴。必須凝聚黨心民心,攻克千年貧困難題。

小康路上,攜手奮進。組織長沙市、湘潭市等省內14個經濟發展較好的市、縣(市區)與14個貧困縣對口幫扶“攜手奔小康”。

跨越千里,湘魯情深。2016年底,山東、湖南兩地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,山東省濟南市對口幫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4年多來,濟南市累計援助湘西州財政資金11.08億元,直接帶動44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。

各方力量,加速匯聚。全省6300余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8356個村,累計投入資金超90億元,幫扶超111萬余名貧困群眾脫貧;開展“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”活動和“我想有個家”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動、“一家一”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等,社會各界合力攻堅。

當歷史進入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,困擾三湘兒女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。這是攻堅之戰的決勝之年,更是關鍵之年。然而,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,使脫貧攻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,也有人擔心脫貧攻堅的進程可能會被打斷。

戰“疫”關鍵時刻,湖南省委、省政府召開全省決戰脫貧攻堅暨防控新冠肺炎阻擊戰動員大會,向全省發出動員令: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阻擊戰“兩場硬仗一起打”,攻克貧困最后堡壘、拿下最后陣地,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!

面對疫情“加試題”,湖南各項戰貧新舉措疊加推出。

一趟趟專車、專列開出了,實施“點對點、一站式”直達輸送,幫助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。

一個個線上招聘平臺搭建了,推進招聘應聘、面試簽約線上通辦。線上就業平臺“湘就業”上線首日便發布急聘崗位63850個。

“芒果扶貧云超市”“湘農薈”等公益助農平臺相繼上線;湖南日報社旗下的華聲在線利用平臺影響力,短短一個月時間,幫助湘西地區銷售椪柑500余萬公斤。

高質量打包養軟體贏脫貧攻堅戰,重在鞏固成果、防止返貧。從去年3月份開始,全省組織60多萬名黨員干部,對2014年以來已脫貧戶、未脫貧戶、邊緣戶及特殊困難群體和貧困村開展“回頭看”,查短板、找不足,嚴把脫貧質量關。

一任接著一任干、一錘緊跟一錘敲,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。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,湖南舉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貧困難題。

三、精準施策,長期包養“湖南經驗”在探索創新中銘刻時代坐標

■推進扶貧開發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,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、好路子。

——習近平

“臍橙的海洋,阿哥的銀行。”春節期間來到邵陽新寧,當地人烹制出一桌創意十足的“臍橙宴”,寓意牛“臍”沖天、心想事“橙”,讓游客老饕們意猶未盡。

地處湘西南腹地的新寧縣,曾有貧困人口12.13萬人,是湖南省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縣市之一。

這些年,新寧縣念好“山”經,把一顆臍橙,發展成為“百里臍橙連崀山”的扶貧大產業甜心花園,帶動當地40萬農戶增收致富。

2014年,金石鎮月漢村貧困戶劉強加入村里臍橙合作社,縣里免費為他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。2018年,劉強僅靠臍橙一項,年收入超10萬元,不僅脫了貧,還蓋了新房。最近,他經常給農民上課,成為名副其實的臍橙能人。

近年來,新寧臍橙規模以年均6.5萬畝遞增,發展到42萬畝,臍橙年產量45萬噸、產值30億元,穩居全省首位。

包養

精準扶貧,只有開對“藥方子”,才能拔掉“窮根子”。

新寧臍橙的發展模式,是湖南“四跟四走”產業扶貧思路的生動注包養俱樂部解。

“資金跟著貧困戶走,貧困戶跟著能人走”,新寧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,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,3年內每畝補助1200元,帶動貧困戶發展臍橙。

“能人跟著項目走,項目跟著市場走”,引導土地向臍橙種植大戶、臍橙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。通過土地、資金入股,農民變股民包養,在家門口能就業。

“四跟四走”,把能人與貧困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,迅速攪活了產業扶貧的一池春水。

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感觸深刻:發展產業是脫貧根本之計,可簡單的“給錢給物”幫扶難以形成產業規模。

“必須瞄準貧困人口,調整產業扶貧政策。”

深入脫貧攻堅“主戰場”“把脈問診”,湖南創造性提出了“四跟四走”的產業扶貧思路,并迅速在全省推廣。

花垣獼猴桃、洞口蜜橘、包養金額隆回金銀花、炎陵黃桃、平江辣條……豐饒的三湘大地,“生長”出產業扶貧基地600多萬畝;51個貧困縣,每縣有2個以上特色主導產業;356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脫貧。

2016年3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“兩會”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寄語湖南:“這些年,湖南在精準扶貧上做得是認真務實的,探索的產業扶貧‘四跟四走’路子要落實好。”

當年的全國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,也把會場搬到了湖南。全國13個省份的扶貧干部,深入郴州、永州等地現場觀摩學習湖南產業扶貧經驗。

產業扶貧,資金是子彈。

可一個“錢”字,難倒多少英雄漢!

2013年,曾是深度貧困村的麻陽苗族自治縣石羊哨鄉譚公沖村,想發展中草藥種植。可扶貧專項資金只有15萬元,全村人一籌莫展。

僅靠財政資金,絕不是發展長遠之計。少錢,那就借錢!

村里動員銷售公司出資5萬元,和專項資金一起共20萬元,將其作為貸款風險金存入麻陽農商行,按風險金額的5倍給予貧困戶貸款。

68戶貧困戶獲得貸款105萬元,種植中草藥238畝,戶均年增收1萬元。

這次實踐,成功破解貧困戶融資門檻高的難題。湖南在總結“麻陽經驗”基礎上,為貧困農戶量身制定了“無擔保、無抵押、基準利率、財政全額貼息”扶貧小額信貸新模式。

這項全國首創經驗,以金融活水“滴灌”貧困戶,解決了產業扶貧的“痛點”,“貸”來了貧困戶的幸福生活。

這些年,湖南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近300億元,直接和間接帶動240余萬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增收脫貧。

2019年,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現場會上,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廣湖南經驗,20多個省份的扶貧包養軟體干部來湖南學習取經。

故土難離,是中國人千百年的情懷。

在湖南,有六成以上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,居住在武陵山、羅霄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。搬遷任務之重、情況之復雜,全國罕見。

湖南探索創新出“四靠近”選址原則,即包養一個月價錢全省2460個集中安置區的選址,靠近城鎮、靠近中心村、靠近產業園區、靠近旅游景區,只為搬遷群眾搬得出,穩得住,能興業。

雨水節氣過后,春天奏響第二樂章,沅陵縣城處處呈現太平安康之景。

在湖南占地面積最大的安置社區——太安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,搬遷戶們對自家采摘的蔬菜改刀晾曬。“微菜園里種植了很多蔬菜,從來不愁吃。”搬遷戶曹桂英開心地說。

曹桂英家的“微菜園”,是社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再次分配的創新舉措。每個搬遷戶的“微菜園”面積約30平方米,既節約了生活成本,也解了“種地”鄉愁。

搬出來,還得穩得住、融得進。

在后續幫扶“下半篇文章”中,湖南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“互聯網+易地扶貧搬遷”大數據平臺,創新監管方式;探索“樓上生活、樓下生產”“群眾下山、產業上山”就業模式,搬遷群眾下樓即可務工。

2019年底,湖南比原計劃提前1年完成搬遷房建設任務,共建住房18.7萬套,69.4萬人全部住進新房,有意愿就業搬遷戶就業率達99.96%。

昔日“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”,今朝“山里人過上城里人生活”。

湖南易地扶貧搬遷,相當于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的縣。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!

2020年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湖南易地扶貧搬遷給予表揚激勵。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上,湖南作典型發言。

大山曾經困住了人們富裕之夢,如今卻鎖住了無數游人的心。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實控人陳黎明說,雪峰山旅游景區作為“神韻雪峰”全域旅游基地的龍頭,年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,帶動逾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。“雪峰山旅游扶貧”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。

在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中,“湖南經驗”不斷探索創新,創造多個“全國第一”:

在全國率先制定下發《全省貧困村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方案》,精準識別扶貧對象;

在全國率先推出“財銀保”,撬動扶貧產業貸款,覆蓋51個貧困縣;

建立全國首個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市場,探索勞務協作脫貧,被人社部、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介;

在全國率先開展“中國社會扶貧網”上線試點,成功搭建社會捐贈者與受捐者雙向互動和有效對接平臺;

在全國首創脫貧攻堅動態管理監測平臺,利用大數據平臺,對脫貧攻堅責任、政策、工作“三個落實”進行監管,被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包養國推介。

在中國脫貧攻堅光榮榜上,湖南名字星光閃耀:

十八洞村脫貧經驗獲全國推廣,江永縣、宜章縣、湖南衛視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,花垣縣、江華瑤族自治縣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。

減貧承諾,一諾千金。偉大壯舉,燦爛星河。

這是一場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偉大變革。

今日之湖南,萬眾同心、步伐鏗鏘,奔涌著升騰不屈的氣勢,凝聚著扶貧開發的初心使命,努力銘刻民族復興的時代坐標。

四、盡銳出戰,匯聚攻堅之戰澎湃力量

■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,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。

——習近平

從湖南屋脊到石漠旱地,從巍巍武陵到浩浩洞庭,廣袤的三湘大地上,無數駐村隊員、黨員干部,扎根貧困山村,以熱血鑄忠誠,以生命赴使命。

“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強將挑選出來,選派到扶貧一線去。”脫貧攻堅的戰場上,湖南2.1萬支工作隊、5.6萬名干部駐村幫扶,60余萬名黨員干部與170萬戶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,實現所有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、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。

2019年2月11日,新春上班第一天,杜家毫、許達哲、李微微、烏蘭等20名省級領導,分赴鳳凰、麻陽、邵陽、漣源等女大生包養俱樂部20個貧困縣市,不發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聽匯報、不用陪同接待、直奔基層、直插現場(“四不兩直”),面對面傾聽群眾呼聲,幫助當地找準工作著力點,解決扶貧領域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。

這場偉大的戰斗中,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“領頭雁”的作用,帶領廣大群眾,攻克一座座貧困堡壘,解決一道道發展難題。

“鄉村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,村級黨組織書記是脫貧攻堅的‘尖刀排長’。”譚澤勇辭去縣煙草公司的工作,回麻陽楠木橋村,從村委會主任到村支書,把一個窮村建成了市級小康示范村。他打破地域界限,大膽探索由5個村黨支部、276名黨員參與的“連村聯創、抱團攻堅”黨建引領扶貧新模式,合力建設扶貧產業園,帶領群眾一起脫貧奔小康。

“一村富,小幸福;村村富,大幸福。”麻陽苗族自治縣委書記李衛林說,苗鄉山村的脫貧 TC:sugarpopular900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